&ep;&ep;※自闭是一种自我囚禁

&ep;&ep;自闭是自我囚禁的牢笼,是对自己融入群体的所有机会的封杀。自闭不仅让自己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且会严重地腐蚀心灵,导致做任何事情都消极萎靡,心灰意懒。因此,人们要走出自闭,让心灵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健康地呼吸。

&ep;&ep;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追求,并且希望达到完善,这本是一种天性。但人生的历程始终是得失相随,难有十全十美的时候,因而每个人也都应该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行。特别是当人们遇到挫折或打击后,应积极努力地将紧张或焦虑心态转移或发泄出来,防止其持续作用而损害健康。如果人们面对挫折和打击,将自己“封闭”起来,甚至消极悲观,独居一隅,这样发展下去,就会构成现代生活易引发的“自闭”心理状态。

&ep;&ep;暂时的自闭孤独有时也是一种休息、放松及宣泄。但是这种自闭只能是暂时的,如果长时间陷入其中,必然会导致心灵的失衡,形成易走极端的倾向。而且,长期的封闭会阻隔个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处在封闭环境之中的人,感觉不到封闭,就必然导致精神的萎靡,思维的僵滞,它使人认知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终可能导致人格异常与变态。

&ep;&ep;在一家生物公司工作的小张和一名同事一起参加了优秀员工的角逐,结果小张落选了,他的同事被选上了。小张很不服气地说:“论能力、论口才,我哪一点比他差?可他选上了,我却落榜了,不就是那个副经理是他老乡吗?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以后的其他活动他也“不屑”参加。

&ep;&ep;像小张这样的人一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很容易走向自闭。

&ep;&ep;在社会里,经历小张这般遭遇的为数不少。起初,他们都是抱着一腔热忱,想在工作中大展身手,但现实却令他们失望,受了点挫折便自暴自弃了,甚至“心如死灰”,似乎“看破了红尘”“世人皆醉我独醒”……这些人大多数在上学期间活泼开朗,只是到了工作时才“连连受挫”,因此也无意于“争名夺利”了,也不再“出头露面”了,逐渐变得内向、自闭起来。

&ep;&ep;自我封闭的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可能出现,其症状特点有:不愿意与人沟通、害怕和人交流、讨厌与人交谈,逃避社会,远离生活,精神压抑,对周围环境敏感。由于他们自我封闭,所以常常忍受着难以名状的孤独寂寞。然而,如果一个人总是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圈子内,对自己、对社会都没有好处,因此我们一定要走出自闭的心理怪圈。

&ep;&ep;一个富翁和一个书生打赌,让这位书生单独在一间小房子里读书,每天有人从高高的窗外往里面递一回饭。假如能坚持10年,这位富翁将满足书生所有的要求。于是,这位书生开始了一个人在小房子里的读书生涯。他与世隔绝,终日只有伸伸懒腰,沉思默想一会儿。他听不到大自然的天籁,见不到朋友,也没有敌人,他的朋友和敌人就是他自己。

&ep;&ep;很快,这位书生就自动放弃了这一赌局。

&ep;&ep;因为书生在苦读和静思中终于大彻大悟:没有朋友与自己一道品味生活,分享人生,10年后,即便大富大贵又能怎样?

&ep;&ep;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启发:可以说自从世界上出现人类以来,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即使是病人,聚在一起也比独处要轻松。尤其是现代社会,与世隔绝、独处一室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做法,人与人的交流就像是心灵的一脉清泉,在你迷茫失意时给你以滋润,在你孤单寂寞时给你以慰藉;又像是一盏灯,在人生的山穷水尽处,指引给你柳暗花明的又一村繁华。

&ep;&ep;许多杰出人士,之所以被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击垮,就是因为不善与人沟通,不注意与人交流,被一些非能力因素打败。不能融入人群无异于自毁前程,把自己逼入死胡同。

&ep;&ep;总而言之,人是高级的感情动物,注定要在群体中生活,而组成群体的人又处在各种不同的阶层,适当时进行与他人的交流,会让你的生活更加顺利和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