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冷笑,依律而行?

“大兄应该没有读过齐军律令?”

“并未。”他最近在补习史书,还没来得及看这种暂时和他没关系的军中律法。

“军法比一般的百姓官员所用的法律要严苛许多,依民法来看他们确实没有从轻处罚,但从军法来看,他们的处罚已经是这一项罪名所能给的最轻处罚了。”

崔让一向主张知法才能更好的犯法,子矜虽然对这种说法并不感冒,王琰却十分认可,所以他特意请教了崔让关于各种法律的漏洞,朝廷这种障眼法并没有瞒过熟知律法的他。

“反倒是那几个文臣,因为在朝中拥有话语权的族中长辈已经去世,所以他们在量刑的时候并没有受到优待。”

“竟是如此。”

萧敄惊讶了一瞬,但又觉得理所应当,似乎,这样才符合他对于权贵的设想,位高权重老奸巨猾滥用权柄,反正没有几个好的形容。

王琰却理解错了萧敄的意思,以为他是对这种情况不满,暗中推了子矜一下,示意子矜上去开解萧敄。

子矜不满的瞪了眼王琰,一遇到忽悠人的事便交给她,把她当什么了?

“大兄可是不喜臣子滥用权力?其实我也不喜欢,明明连皇室都要谨小慎微生怕行差踏错一步断送了江山,那些臣子却从来不懂得珍惜,可着劲儿败坏朝廷的名声,可是我们现在太小了,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但我们总有一天会长大,既然对此不满就要努力站的比他们还要高,然后去改变种种不合理之处,我们的大齐还不够好,但她不是无可救药,所以我们要努力让她变得更好。”

萧敄揉了揉子矜的脑袋,笑容温和非常,“虫娘,你的时事策写的一定不错吧?”

这话说的,很符合朝廷对于青年学子的要求呀,既有理性看待,又有一腔爱国热忱,即使明白朝廷的缺点,也能继续给人洗脑让人忠君爱国,实在是不可多得人才。

子矜不好意思的揪着衣带,“实不相瞒,这是前晋宣宗御前对奏时说的话。”

皇帝嘛,看问题的角度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样。

萧敄:“……虫娘的国史学的真好。”

是的,国史,虽然他们一直把萧氏先祖创立的晋朝称为前晋,但其实前晋的史书也是国史的一部分。

孝武皇帝之所以不像光武皇帝一样延续前朝的国号,就是为了摆脱前朝的影响,比如官制的变更,宗室的待遇,前朝遗族在本朝的话语权。

一旦在国号上将其区分开,就不能再用祖制和旧例来约束皇帝,再在《制诰》里留下些漏洞,日后皇帝想要变法的阻力也能小很多。

可这种行动却给他们这些皇室子弟增加了沉重的负担,皇室子弟的国史比书院和武学里教的国史多了三百年。

三百年,足够大汉亡上三次了。

历史就是这样,要越往后学的东西就越多若是生在商朝时,连诸子百家的典籍都不用学,子矜漫无边际的吐槽着三百年的国史有多累人,心里发虚,毕竟她在国史里学到的可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只能谦虚,“只是略通。”

王琰不忍心看子矜犯蠢,萧敄却被子矜这难得的心虚逗得发笑,毕竟他见到的子矜总是十分自信,即使她是在胡扯,也能让你相信她说的有道理,这是一种十分有用的能力。

“你放心,我不会因为他们的处罚不够狠心生不满,特权的存在是这个世界没办法避免的事,不是吗?”

子矜没办法否认,因为她也是享有特权的人之一,如果不是燕王府和宣武帝的存在,她根本不可能那么轻松的救走萧敄。

萧敄见子矜沉默,了然一笑,“既然特权的存在没办法避免,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的约束特权,避免它们的滥用。”

“大兄想这么做,对吗?”子矜的声音很轻,她认真的看着萧敄的眼睛,“大兄可以做到对吗?”

萧敄平静的回望子矜,“是的,这是我必须要去做的事。”

王琰心中一叹,看来大兄还是把这件事记到心里了,不然不会想去改变现状,从一个受害者的角度来说,大兄没有因此对朝廷产生不满就已经很克制了,更何况大兄只是想要亲自去改变这些不合理的地方,他阻拦不了,也没有理由阻拦。

不同于王琰的无奈,子矜显然对萧敄的选择十分支持,她曾在崔让的引导下思考过这个问题,特权会导致垄断,垄断所代表的就是群臣坐大皇权式微,只有各级官员不停的流动,农人可以成为官员,官员也可以变为农人,这样的朝堂才对皇帝最有利,军队更是如此,任由勋贵把持各地军队,只会导致汉末群雄割据的局面重演。

让臣子拥有随时可以被取代的危机感,是皇帝可以一直高高在上的秘诀。

身为皇室,只有皇帝拥有足够的权威,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因此在皇室的特权已经被限制的情况下,子矜并不介意让群臣受到和皇室一样的约束。

“那大兄想怎么做呢?”

“我要进武德殿!”

“这很难。”

“我无惧艰难!”

子矜看着面前锋芒毕露的萧敄,低头轻笑,随即又抬起头向萧敄拱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