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转眼间就将晏非薄的来意猜的通透,前皇帝气得挣扎着自病榻上坐了起来,哇地吐出一口鲜血,怒极大吼:滚!滚出去!以后没有本太上皇允许,不许任何人前来探视!

&ep;&ep;晏非薄拉着谢锦砚,冷笑一声才走了出去。当初他的少年被皇帝派人掳走,在逃跑时还落水受了重伤,腿上划出一长条口子,用药又晚了些,直到现在还能看到浅浅的印子。

&ep;&ep;极为护短的七王爷,当然要报复皇帝掳走晏乖乖之仇。

&ep;&ep;从皇家别院出来后,旅程正式开始了。

&ep;&ep;白日里谢锦砚可以坐在晏非薄腿上,晚上却是怎么都不方便,晏非薄倒是乐意继续当人肉垫子垫着,只是这人肉垫子也太窄了,手脚都没法伸展,将就两日后,晏非薄到底不想让少年受苦,趁少年不备,吩咐下人自另外一辆马车上取了软垫和褥子等用品铺好。

&ep;&ep;谢锦砚挑眉:不是说快马加鞭少则三日多则六七日吗?

&ep;&ep;对上谢锦砚探究的目光,晏非薄无懈可击地道:这是从太上皇静养的别院里取来的。

&ep;&ep;谢锦砚不由得疑惑,晏非薄在别院里和太上皇闹得那样僵,走的时候竟然还不忘顺走一堆马车垫子?

&ep;&ep;第33章小兔子晏乖乖(16)

&ep;&ep;宋家村。

&ep;&ep;这个偏远又宁静的小村落,生活着几百户土生土长的宋家人,这里信息闭塞、民风淳朴,村民在农闲时分常靠八卦聊天打发时间,因此每家每户的家长里短,都透明得像是摊在太阳底下似的。

&ep;&ep;最近村里的女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是住在村头的宋大伯一家,和他们收留的少年。

&ep;&ep;宋大伯一家说来可怜,两夫妻的父母都去得早,原先有个儿子也在饥荒那年走散,再也没找回来,说不定是被哪家黑心肠的捡去吃了,此后宋大娘再没怀上,家里就只剩她和老伴一路扶持。

&ep;&ep;宋大娘心善又手巧,尤其喜欢小娃娃,每天出门时兜里都会揣着一把自己用糖浆做的糖果,看到村里的小娃就乐呵呵地发上一颗。宋大伯话不多,但为人好心,别人家有个需要搭把手的事叫上他准没错。

&ep;&ep;村里的其他人都很喜欢与这家两口子来往,但在关上门之后,却总是不免在暗地里嘲笑这两口子心肠太软,谁都能占便宜,迟早要吃大亏。

&ep;&ep;这不,说要吃亏,这亏就找上门来了。

&ep;&ep;村尾的宋二婶儿活灵活现地跟小姑子描述:村头那个没孩子的宋家,前阵子捡回来一个小少年,两口子什么好的都巴巴送上去,伺候了好几天,结果人还不是说走就走。宋大娘忒实心眼,竟然把家里值钱的干货都送给少年,带去路上吃。我听说,她甚至打算把棺材本都送出去,你说,莫不是失心疯了?

&ep;&ep;小姑子惊讶地捂嘴:捡回来的小少年我倒是知道,前几天还趁着去找大娘借东西的工夫看过,长得又俊又白,不像我们乡下人。想不到大娘连她压箱底的碎银子都愿意赔进去?那最后给没给啊?

&ep;&ep;那谁知道呢。

&ep;&ep;闲言碎语由村头漫至村尾,很快地变成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宋家村的人说来说去,不过是嘲笑宋家两口子人傻,把心血白白送了外人,却不愿意用来接济一下他们这些一个村子的人。

&ep;&ep;这天,宋大伯照例日出而作,留下宋大娘在家拾掇一些家务,正在院内的鸡窝里掏鸡蛋时,一个明显喝得醉醺醺的醉汉闯了进来。

&ep;&ep;大娘一看到醉汉,就把手中的鸡蛋又藏了回去,气哼哼地从鸡窝旁边拾起竹片裹成的扫帚,捏在手中狐疑地问:醉汉宋,你又来做什么!

&ep;&ep;这醉汉宋是村里的一个孤儿,年逾三十还整天四处混酒吃,不干正事,原先宋大娘看他可怜送过两袋米,哪料到这人是个不知进退也不懂得感恩的,三天两头缠上来要东西。

&ep;&ep;宋大娘心善却有底线,不惯着这种蛀虫,来两次都被她凶悍地打了出去,也就没来了,不知今天怎么又来了。

&ep;&ep;醉汉宋醉醺醺地看向大娘身后的瓦房:宋大娘,你老伴不在家吧?我早晨就看到他出去了。

&ep;&ep;宋大娘警惕地道:他晌午回来吃饭,一会儿就到。你打什么主意?

&ep;&ep;我打什么主意,不如就明明白白跟你说,我听小花说,你压箱底有几两碎银子?醉汉宋嘿嘿一笑,不如借给我去赌两把,赢了还你利息钱。

&ep;&ep;想得美!那是我和老头的棺材本!宋大娘气得一把抄起扫帚,劈头盖脸地打过去。

&ep;&ep;前几次,当宋大娘祭出扫帚来狠的之后,醉汉宋就差不多要撤退了,但今天他或许是鬼迷了心窍,不退反进,仗着自己力气大,竟是反手抢夺大娘的扫帚,阴测测道:与其把你们两口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