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见人都来了,刘备先挑要紧的问,问谁家有下蛋鸡鸭,百文一只。

&ep;&ep;这个价相当高了。

&ep;&ep;然而,问了一圈。

&ep;&ep;没得下蛋鸡鸭。

&ep;&ep;年景不好,当粮食都怎么够吃的时候,家禽家畜肯定是最先被吃了的。

&ep;&ep;下蛋鸡鸭,没有。

&ep;&ep;又没帮李孟羲办成事,刘备有些失望。

&ep;&ep;虽然说李家村不大,但能维持起一个村子正常生存生产,各类物资和工具虽然不多,但是不缺的。

&ep;&ep;针线,刘备买到了。

&ep;&ep;两长一短的三根针,并一小轱辘被缠在树枝上的细麻线。刘备给人二十文钱。

&ep;&ep;剪刀给人五十文。

&ep;&ep;锥子,也是妇人们的生产工具,用来纳鞋底,男人们也能用锥子穿箩筐。

&ep;&ep;两个锥子,刘备给人六十文。

&ep;&ep;钱肯定是给高了的。

&ep;&ep;随后,锛子一把。锯子两把。

&ep;&ep;刨子一柄,小凿子两根。

&ep;&ep;还有麻布好几匹,皆不成整匹。

&ep;&ep;算是意外之喜的是,李孟羲心心念念的墨块,刘备收到了一块墨。

&ep;&ep;别的还有一坛也不知好坏的酒。

&ep;&ep;跟老人来的时候,刘备见老人背着的竹篓编的挺好,用四十文的高价,把老人的竹篓也买走了。

&ep;&ep;篓子在军中有何用,刘备很清楚,一个是用来盛物,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关羽部的战兵需要一些帮着带东西的架子和篓子,李孟羲称之为携行具的东西。

&ep;&ep;刘备拿着竹篓看了又看,携行具所需的篓子要装被褥,比这要大,这竹篓小了点。

&ep;&ep;刘备清楚的记得,跟李孟羲聊的时候,李孟羲提到每日能编出的树条篓数量有限,原因是受限于材料,找不到多少适合编篓的树枝,如果有竹子,竹子破成条,又薄又轻的,编的篓会又轻又好。

&ep;&ep;这里有竹篓,那就说明,李家村方圆不远,有竹林。

&ep;&ep;刘备于是问老族长,问村附近,是否是有竹林。

&ep;&ep;老人说,不远,就在五六里外。

&ep;&ep;一听竹林离这里五六里,刘备就犹豫了。

&ep;&ep;太远了,又不可能把民夫拉过来去再跑五六里去砍竹子,游骑已经离队很远了,要是再把民夫拉过来,就严重影响行军。

&ep;&ep;老人看刘备是想要竹子,很热情的说带刘备去找竹子。

&ep;&ep;刘备嫌远,不愿意去。

&ep;&ep;要离开了,刘备翻身上马,在马上朝老人拱了拱手,“老人家,就此别过。”

&ep;&ep;老人摆了摆手,以做告别。

&ep;&ep;“驾!”刘备轻踢马腹,口中轻驾一声,纵马离去。

&ep;&ep;马蹄声渐远,老族长和族人们站在村口,站了很久还未散去。

&ep;&ep;古代,交通极不发达,人口流动程度有限,人口流动有限,就造成古代社会的普遍的闭塞。

&ep;&ep;一个村落,常年不见外人,有外到村,跟过年一样稀奇。

&ep;&ep;这伙骑兵买完东西就走,要他们停下吃顿饭再走都不愿停。

&ep;&ep;因为这远道而来的远客,村里家家户户都发了笔小财,个个喜气洋洋。

&ep;&ep;村民还在交头接耳的交谈,人都走了,才有人想起来,问旁边的人,“哎,这是哪来的人啊?”

&ep;&ep;“人说是涿郡义兵,征讨黄巾,路过咱村儿。”老族长说到。

&ep;&ep;又有人疑问了,“那来咱村,你说买粮食就算了,把俺家剪子买了,这是干啥?”

&ep;&ep;“兴是做衣服?”

&ep;&ep;“那谁知道。”

&ep;&ep;不仅族人奇怪,老族长想到自己编的竹篓,人家也看上给买走了,老族长也觉得有些奇怪。

&ep;&ep;有意思。

&ep;&ep;——

&ep;&ep;刘备紧赶慢赶,带着游骑,追上了大军的尾巴。

&ep;&ep;靠区区几个骑兵到处采买,买不了太大量的物资,只能对军中匮乏的物资稍作补充。

&ep;&ep;真要是想买的多,买成垛成垛的麦秸啊,或者买几大车生麻之类的,只能是在离大道近的村落,民夫和车马能赶过去,能买完东西还能跟上行军队伍。

&ep;&ep;除此以外,非是离大道近的村落,没有可进行大宗物资采购的可能。

&ep;&ep;游骑三番两次遇到路人,跟人家说想买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