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艾瓷则恍若未觉般泰然自若地翻看着剧本。

&ep;&ep;这部剧的名字叫《少年行》。

&ep;&ep;男主角韩景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曾是民国有名的年轻才子。

&ep;&ep;国破家亡之际,出于满腔的爱国之心和少年的热血情怀,他在二十岁时和朋友一起投笔从戎,却在二十六岁便战死沙场。电视剧讲述的就是这一段时间的故事,

&ep;&ep;韩景这短暂的一生没有娶妻,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危急之时,无心个人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心里的那位白月光。

&ep;&ep;他的白月光小姐唐梨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唯有韩景为她写过不少文章和诗词,对她极尽赞美之词。说她是“斯人只应天上有”,说她只是平平常常地向他投来一眼,就如同刹那间繁花盛开,他心如擂鼓,眼里心里唯余她一人而已。

&ep;&ep;不过韩景的文章里其实从未提过唐梨的名字,确认这个女孩叫唐梨,是因为韩景妹妹韩雨琳的口述。

&ep;&ep;韩雨琳和唐梨曾是挚交好友,韩雨琳到现在尚在人世,是这部剧的特别顾问。

&ep;&ep;唐梨则是年纪轻轻便病死了,甚至还死在韩景的前面。但韩景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在他的文章里,他只愿意写她是失踪了,是“回去了她在天上的府邸”。

&ep;&ep;看了韩景的描述,黄导看谁都觉得缺了点什么,直到看见艾瓷。

&ep;&ep;他也形容不清楚这种微妙的感觉,但就在看见她的霎那,他的脑海里一下子就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是了,这就是唐梨。

&ep;&ep;艾瓷一目十行地把整本剧本翻了过去。

&ep;&ep;这里面的故事倒是眼熟。

&ep;&ep;虽然和记忆里有些出入,但她还是想起了这是她最近一次休眠之前的事情了。

&ep;&ep;她记得韩景,韩雨琳和唐梨她也都认识。

&ep;&ep;只是这个初见的场景,还有这些个韩景回忆里的日常点滴,怎么看怎么像是她和韩景的故事。

&ep;&ep;韩景的白月光真的是唐梨吗?

&ep;&ep;韩雨琳为什么要把她的故事套到唐梨的头上?

&ep;&ep;不过艾瓷暂时没那个心思计较这出“冒名顶替”的戏码,毕竟她一直只当韩景是普通朋友,是不是被人顶替了白月光身份她一点也不介意。

&ep;&ep;对于干一行爱一行的艾瓷来说,还是演好这个角色更重要。

&ep;&ep;不过既然这个“唐梨”其实是她自己,那演起来可就更有把握了。

&ep;&ep;只是看过了这剧本,艾瓷突然想起了另一件事情。

&ep;&ep;唐梨是一个孤儿,艾瓷曾抚养过她一段时间。

&ep;&ep;在那个战乱年代,孤儿实在是太多了。

&ep;&ep;唐梨能被她捡回来,得益于她身上古怪的气运。那气运似乎对艾瓷也会有些影响,所以她便想要好好研究一番。

&ep;&ep;而时隔近百年,又出现了一个顾庭。

&ep;&ep;顾庭的气运和唐梨的虽然不同,但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顾庭的气运又比唐梨给她的感觉强烈得多。

&ep;&ep;这两个人之间难道有什么关系吗?

&ep;&ep;艾瓷攥着剧本,目光定在虚空中,眸色深深。

&ep;&ep;她回老房子休眠的时候唐梨还好好的,以她的气运,绝不该早早病逝。

&ep;&ep;当年她离开以后,一定又发生了什么吧?

&ep;&ep;看来有机会,还是得去找一次韩雨琳。

&ep;&ep;**

&ep;&ep;中午。

&ep;&ep;几个副导演和黄导搬了长板凳一起坐在边上,还有其他因好奇围过来的人,裹着军大衣或蹲或坐,各自端着盒饭,目光灼灼。

&ep;&ep;艾瓷环顾四周:……怎么觉得这是要在村口唱戏呢?

&ep;&ep;这种氛围,对于根本没演过戏的人来说,是莫大的考验。

&ep;&ep;可艾瓷却似乎毫不怯场,大大方方地站在场地中间。

&ep;&ep;她要试的这幕戏非常简单,她甚至没有台词。

&ep;&ep;艾瓷还在准备,突然有人在场边叫了一声:“下雨了?”

&ep;&ep;“倒是赶巧,这一幕戏本就该下雨。”黄导搓了搓手,很是期待。

&ep;&ep;艾瓷笑了笑:不巧,是她刚刚下的。

&ep;&ep;董婷婷的脸色则不太好看。没下雨要演出下雨的感觉,对新人来说是很难的,谁知道老天爷这么给这女人面子。

&ep;&ep;黄导在场边喊道:“好了,可以开始了。”

&ep;&ep;试戏正式开始。

&ep;&e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