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李业抓起她一只手,按在城门门钉上。

&ep;&ep;放下这只手,又极认真地拿起她另一只手,城门钉竟摸了半天,惹得三娘子直笑。

&ep;&ep;魏楚只觉李业太能装模作样了。

&ep;&ep;实在没忍住,偏过头说:“你自己摸吧!”

&ep;&ep;用力抽回手。

&ep;&ep;三娘子说;“李娘子,男人又生不了孩子,摸了管什么用。”

&ep;&ep;自从入赘后,李业脾气好了很多,魏楚倒是脾气渐长。

&ep;&ep;走了这么多路,魏楚累了,对三娘子说;“我要回去了。”

&ep;&ep;三娘子觉得魏楚娇气得很,这才走了几步路,说;“你和李掌柜先回吧,我们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多玩一会。”

&ep;&ep;妇女们平常操劳家务,只有过年这几日出门放松一下,半夜还有成群结队走三桥的。

&ep;&ep;李业看魏楚直打哈气,又嚷着脚疼,街上今晚人多,车马出行堵塞道路,没看见有车马。

&ep;&ep;低下身说;“我背你。”

&ep;&ep;魏楚犹豫一下,爬到他的背上,路走多了,实在走不动了。

&ep;&ep;李业背着魏楚朝家走,今晚魏楚和李业像寻常夫妻。

&ep;&ep;走到家门口这趟街,小孩子们在放炮仗,追着李业身后喊:“猪八戒背媳妇。”

&ep;&ep;王宝远远地跟着身后,赶开孩子们,笑骂道;“没见过你爹背你妈呀!”

&ep;&ep;到家时,魏楚趴在李业的背上睡着了。

&ep;&ep;李业把她放在炕上,魏楚也没醒。

&ep;&ep;秋雁给她脱了外衣,极有眼色地出去了。

&ep;&ep;正月十六,李业回军营去了。

&ep;&ep;前街铺面开张了,大翠嫂忙起来,原料用自家产的豆腐,做成素肉、素鱼、素排骨、豆干、炸豆腐块等,熟食豆腐制品有十几种。

&ep;&ep;由于是正街,人流多,开张卖得极好。

&ep;&ep;忙的时候人手不够,前街铺面雇了一个伙计,叫万金,万金家乡黄河水灾,家人都饿死了,他一个人十几岁时逃难到东北,房无一间地无一垅,二十七八岁了没娶上媳妇。

&ep;&ep;魏楚给大翠嫂和林生、丁乙都加了工钱,几个人干劲十足。

&ep;&ep;生意上顺风顺水,魏楚有一件心事。

&ep;&ep;李业没给她喝避子汤,不知是忘了,还是许她生下孩子,骨肉养在民间,母子俩不接回京城,周姑娘眼不见心不烦,或流落在外,李业不承认,不入皇家宗谱。

&ep;&ep;一旦有了孩子,出生便没有父亲,李掌柜乃子虚乌有。

&ep;&ep;子女乃父母相爱所生,魏楚跟着李业不知过到那一天,孩子成了私生子,魏楚决计不能接受。

&ep;&ep;宅院斜对面有间药铺,药铺里有坐堂郎中,魏楚去买过几次药,药铺掌柜和伙计认识魏楚。

&ep;&ep;魏楚这次去离家远点镇上的一家医馆,

&ep;&ep;医馆老郎中胡须半白,问:“小娘子要喝避子汤,我这里有几个方子,你是要长效,还是短效的。”

&ep;&ep;“长效的,半年。”

&ep;&ep;半年服用一次,省事,一年后,或许李业已经离开了。

&ep;&ep;魏楚加了一块银子诊费,医馆的药童把药煎好了,魏楚在医馆喝了后回家。

&ep;&ep;进院门,看见马厩里有几匹马,李业来了。

&ep;&ep;秋雁从窗户里看见魏楚进了院子,走到堂屋打起帘子,说:“王爷来了?”

&ep;&ep;西次间里,李业坐在炕上喝茶,秋雁接过魏楚脱掉的斗篷,把炭火盆挪过来。

&ep;&ep;李业呷了一口茶水,问;“去哪里了?”

&ep;&ep;魏楚道:“医馆。”

&ep;&ep;“你病了?”

&ep;&ep;“没有”

&ep;&ep;“没病去做什么?”

&ep;&ep;魏楚小声说;“你忘了给我喝避子汤。”

&ep;&ep;屋里一下静下来,仿佛瞬间空气凝滞了,没人说话,秋雁不安地偷看了一眼李业。

&ep;&ep;突然,李业衣袖一扫,炕桌上的茶盅滚落地上,摔碎了。

&ep;&ep;李业寒着脸,对秋雁喝命:“出去!”

&ep;&ep;秋雁吓得忙退出去了。

&ep;&ep;魏楚头深深地垂着,看不清表情。

&ep;&ep;李业沉声问;“不想要本王的孩子?”

&ep;&ep;魏楚委屈地撇撇嘴,“王爷不要我生孩子,每次事后给我喝避子汤,这几次王爷忘了没喝。”

&ep;&e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