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訞也不是一般人,她和炎帝一样有远见。

回到清姜河畔,她便为部落子民的生活提出很多自己的建议。

因为农耕技术发展起来,粮食收成也成倍增加,人们每年吃喝之外,还有很多余粮。这些粮食的储存成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

这天,雨过天晴,听訞和婆婆在屋里磨米。听訞面前放着一块光滑的石磨盘,听訞一捧一捧地将黍子放在石磨盘上,然后拿起一个磨棒一下一下地碾那黍子。如斯反复,黍子的壳儿便碾破,露出里面黄澄澄的米粒来。婆婆女登拿过来一个彩陶罐,将黄米筛干净后装进罐子里。

婆媳两个正在忙碌着,炎帝推开门走了进来。他气恼地嚷:“这些人真是让人恼火啊!粮食少了饿肚子,粮食多了糟蹋。”

母亲女登早就习惯了儿子的暴脾气,反正他一不顺心就急躁,也就见怪不怪了。但听訞却舍不得丈夫着急,她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过来递给丈夫一罐水:“别急,你先喝口水压压火。”

炎帝本是满腹气恼,面对妻子的温言笑语,竟也是发不出来半点。他接过水一饮而尽,火气算是压了下去,这才告诉妻子:“我刚去外面转了一圈,看到好多人家的粮食都在外面摊着,刚才被雨冲走了。一些未冲走的也被雨水浇湿,只怕过几天就要发芽发霉,哪里还能吃!你说他们这才刚吃了几天饱饭,就这样不爱惜粮食?活该他们饿肚子,去过动荡的日子。”

炎帝发了一大顿牢骚。听訞听了后也皱起眉头:“为什么要把粮食放在外面?放在屋子里多好啊!”

“哎呀,你们两个整天忙着聚落的大事,哪里知道子民的苦恼哟。这两年粮食收成好,家家户户都堆满了粮食,实在堆不下就只能放在外面。即使在屋里的也放不住,时间长了也会发霉的。”母亲女登随后又笑,“不过这总是好事,总比以前大家饿肚子强啊。”

“妈说得对,我们想各种办法让土地增产,不就是为了让大家不饿肚子嘛。”听訞说点头附和着婆婆的话。随后她又说,“如果咱们能想办法让大家把粮食很好的储存起来就好了。”

“对,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怎样避免受潮?”炎帝说完陷入沉思。

听訞忽然一拍手,说:“有了!你看。陶罐可以装米保证米不受潮,我们如果把陶罐放大很多倍,不就可以存粮食了嘛。”

炎帝大喜:“这是个好办法。”

听訞和炎帝的行动力都非常快,他们马上指导大家改进陶器制作方法,烧制出很多大的陶器,这样就能储存粮食,又让粮食免于受潮。

同时,听訞还注意到周围其他部落因为不懂农耕,粮食极度匮缺。但他们有的会狩猎,多猪羊肉等;有的会编制,多麻衣等;有的会制作,多工具等。于是听訞和炎帝商议,可以让这些人拿来东西和自己聚落里面的人进行交换。

炎帝听了这个建议,一拍即合。他马上下令,在聚落城墙下的一角划出一片空地,并在城墙上开一扇门,以供其他部落的人来聚落里和子民们进行物品交换。这就是后来的集市。

但不久又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有的人来得早,有的人来得晚,因此集市上的交换不是很顺畅。炎帝于是又下了一个命令:日中为市!

太阳升到天空正中间的时候才开市,这样就能让大家有一个统一参加物品交换的机会。这个规定一直沿袭到现在,当我们去乡村集市时,会发现有的地方上午开集市,有的集市下午才开,就是我们的始祖炎帝的决策。

炎帝夫妻同心开设了集市,这是华夏民族从蒙昧混沌的远古世界一路走来的第一家集市。至此,人们的思想里有了商品买卖的概念。

炎帝夫妻成为华夏商贸的鼻祖,商业贸易从此在华夏大地上拉开了帷幕。

自从开设集市以后,那些吃不上粮食的部落便有了交换粮食的机会,这像一块磁石将周围的小部落都吸附了过来,只要守着炎帝,就不会饿肚子,于是他们尊称炎帝为“神农氏”。

那些部落首领也纷纷和炎帝示好,有什么问题也愿意和炎帝交流沟通,并听取炎帝的建议。久而久之,炎帝就成为这些部落的核心人物。

这时候,炎帝觉得自己成立一个新部落的时机到了!

他在距离清姜河畔三十里地的地方,在紧靠渭水河的一个名叫“陈”的地方修建都城,成立部落,并取名为“神农氏部落”。

炎帝的这些事情并未和父亲少典氏禀报过。直到神农氏部落的名号传到他耳朵里,他这才知道儿子的发展。他有些恼怒,儿子竟然什么事情都没有和自己说,完不把自己这个父亲放在眼里呀。他却忘了,这些年他对这个儿子不闻不问。

少典氏也想去看看儿子的能耐,却又端着父亲的架子,他盼着儿子回来和他说。

然而一等就等到小儿子轩辕大帝出生,他都未能等来大儿子的回家。于是他决定以把小儿子轩辕送到清姜河畔的理由去找妻子女登和儿子姜伊耆。

谁知越往西走,就听到越多大儿子的丰功伟绩,他也越没有底气去见他们母子,恰好小娇妻附宝到了姬水河畔却不愿意走了,他正好托口留下来。并放出话去说自己已经到了姬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