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先宰放其鸽子的关中勋贵。

为此,文帝成功分化了关中势力,借着他们对齐系藩王的恐惧而让自己人掌控军权。

作为皇帝,有军权才有话语权,才能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别看今上二十出头,可他对军队的控制手段远胜先帝。

郎中令郦寄是今上还是太子时一手扶起的。

未央宫卫尉郅都是铁血保皇派,更是先帝留给今上的一把黑刀。

中尉在刺杀案后职权被今上一切为八,全都安了北宫的旧人,搞得这个九卿之职形同虚设,压根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而在关中之外,为了“保护”和南边诸国做生意的巴蜀商人,刘瑞在建立制盐厂与蜀绸时搞屯田制,建立了三千人的巴蜀兵与南方诸国进行友好交流,维护大汉的核心利益。

起初那边还有怨气,觉得你做生意就做生意,派兵保护是什么意思。

然而在刘濞被ko,大汉找南越问罪时,对方连屁都不敢放一个,甚至还亲手解决逃至百越的刘濞残党,赔了大概一年的税收才勉强消了刘启的气。

老大如此,其他小国就更没辙了。

参考后世的国人在非洲的待遇,刘瑞觉得欧美的雇佣兵制度与驻军制度还是得学习一下。

至少在巴蜀兵成立后,出门在外巴蜀商人得到与官员相差无几的待遇。甚至一些尝到甜头的国家还会特别保护巴蜀商人,避免这条黄金路被自己人掐断。

当然,组建军团的出发点是提防边境,保护商人,而不是效东汉末年与唐中期般给自己挖坑,所以在正式兵的数量上,刘瑞一直卡的一直很死,同时不许当地私自任命军官,自产军工。

为此,刘瑞还给墨家挖了个大坑,忽悠其隐居的弟子迁至关中,避免巴蜀提前出现过于高端的武器。

至于那些底层的军民,刘瑞也是极尽所能地补贴并强化他们对关中,尤其是皇帝本人的忠诚度。

这番操作下来,别说是儒家,就是黄老家背后的太皇太后也没能力与刘瑞闹个你死我活。

孝道重要吗?

重要。

但得分人。

太皇太后当然可以恶心刘瑞,但是刘瑞也能效秦昭襄王与秦始皇之例给太皇太后点颜色看看。所以刘启的最后布局不仅是给刘瑞解决掌权的难题,更是避免了太皇太后与刘瑞杠上。

刘启很清楚,他阿母是斗不过刘瑞的。

虽然太皇太后也经历了不少大事,但在诸吕之乱时,她还只是代王的夫人,身边又没母家子弟,别说是像高后般发表意见,她甚至连与文帝一起进京的资格都没有。

而在文帝登基后,有薄姬和关中勋贵在前,慎夫人与尹姬在后,她也没空干预前朝。因此在政治素养上,太皇太后真的比不上经历过秦末战乱与齐王之乱的薄姬。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欧阳生见茶水已淡,于是换了盏新茶吹凉:“君有命而不得不从。倪宽于老夫有愧,于儒家更是面赤。”

“借邹公之便,倪宽能搭上兵家。如此,吾也不用事事都慢法墨一头,最后落得个手起刀落,分崩离析的结局。”

“汝莫忘,未央宫卫尉郅都是法家子弟,而八校尉之一的赵非乐更是今上是太子时就伴随其身的墨家子弟,其女更是未央宫诸女史之首。”

欧阳生叹了口气,意味深长道:“没有刀剑,你拿什么跟人家拼?”

“文帝以前,朝中还有儒将。可待文帝之后,军队里与儒家相关的又有几人?”

末了,他还自嘲道:“诸位也别心疼老夫。毕竟这是陛下的主意,又是陛下亲自调解的,好歹是给老夫留了一丝薄面。”

不然让拿到许可的邹兕正大光明地来抢弟子,那才是丢人丢到家门口咧!

而在这件“换师”的小插曲后,第二次科举的笔试也如期来临,同时带来大洗牌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