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在时下这世道,这话多少有些刺耳,可程荀望着崔夫人隐隐鼓励的目光,还是说出口了。

&ep;&ep;而崔媛听完她的话,脸上缓缓扬起一个笑,带着几分预料之中的意味。

&ep;&ep;崔媛想,无论程荀如何评判自己,她都毋庸置疑地、成为了一个很好、很好的人。

&ep;&ep;至少是她少年时,心向往之的样子。

&ep;&ep;崔媛眼前有些湿润,她移开视线,岔开话题,故意打趣道:“你可把我吓坏了!将来可不许再这样了。”

&ep;&ep;程荀笑得羞赧,挽着崔夫人的手臂,靠到她肩膀上。

&ep;&ep;屋内渐渐安静下来。窗外风雪纷纷扬扬,细密的白隐在明瓦之中,望不见它的身影,只闻呼啸的风声。

&ep;&ep;程荀的心也静下来。

&ep;&ep;今夜,前线也下了这般大的雪吗?

&ep;&ep;第136章三春晖

&ep;&ep;崔夫人的到来,对程荀原本的计划而言,可谓是如虎添翼。

&ep;&ep;那日在孟家门前的一出闹剧,几乎不必程荀派人推波助澜,种种流言迅速在紘城中传开。

&ep;&ep;——县令大人闹了口舌官司,差点将良家女逼死;而那良家,居然就是二十年前守住紘城的孟忻孟大人家!

&ep;&ep;即便二十年过去,可于紘城百姓而言,孟忻这个名字是再熟悉不过的。孟忻的事迹在紘城无人不知,而当日围观的众人又多是孟其真过去的老街坊,不多时,程荀的身世就在百姓的议论中散布开来。

&ep;&ep;曾在紘城危难时挺身而出、现如今仕途平步青云的高官,收养了从前相识于微末、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同袍之女,本是段为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ep;&ep;可陈县令一出醉后胡言,逼得人家未嫁女以死自证清白,不光得罪了高门显贵的京城孟家,还给这颇有几分传奇色彩的故事蒙上了阴影,实在令人扼腕。

&ep;&ep;当然,于普通百姓而言,这也不过是私下里的谈资罢了。茶余饭后,关起房门在家中议论几句,待天一亮,谁还记得这个?都忙着为过冬的米、炭奔波。

&ep;&ep;可对于紘城官场,此事却掀起了风波。

&ep;&ep;原因无他,这蒋毅方当年得中进士时,负责主考的官员,恰好就是崔清。

&ep;&ep;虽说当年蒋毅方入仕没多久,崔清就因病离世,他也精明,迅速就另寻山头,多年来两边几乎未曾再有过联系。

&ep;&ep;可说到底,崔清也还是蒋毅方的座师,如今闹成这样,竟逼得崔媛主动找上门来,要与他论个明白,实在令他难堪。

&ep;&ep;更何况,蒋毅方最初来到紘城,也只为了协助调查鞑靼使臣呼其图险些遭到暗杀一案,被扯进晏决明通敌之事已是意外,他心中早就生出了退却之意。

&ep;&ep;——仅凭几封书信,就将身世显赫、立过大功的三品将军拉下马,但凡长了眼睛的人,谁看不出其中猫腻?

&ep;&ep;庙堂之上的党派之争,又哪是他这个边塞小官能插手的?他老早就想从这摊浑水中抽身,回延绥府城了。

&ep;&ep;恰逢范春霖将此事接了过去,鞑靼使臣又早已溜之大吉,他也没有再留在紘城的理由,待完成一系列必要的交接,就安安心心回府城去了。

&ep;&ep;可就在这个关头,陈毅禾这个蠢货又惹出了这样的麻烦!

&ep;&ep;蒋毅方坐在衙门正院,面对以“座师之女”身份前来兴师问罪的崔媛,只能好言好语地解释、赔笑。

&ep;&ep;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茶都没添几回,二人就已将此事盖棺定论。

&ep;&ep;——那夜的争端,是紘城县令一人酒后失言,绝非衙门的意思。至于晏决明一案,除却朝廷与主管此事的范春霖,旁人无权传唤。

&ep;&ep;送走崔媛后,蒋毅方阴沉着脸,命人将陈毅禾“请”来。

&ep;&ep;陈毅禾自知闯了祸,来时心中很是惶恐。可见到蒋毅方后,他虽面色难看,却也未责备什么,只与他提起交接的一干事宜。

&ep;&ep;陈毅禾悬着的一颗心终于稍安。

&ep;&ep;师爷拿来蒋毅方到紘城后处理过的卷宗,与陈毅禾仔细说明。他也收敛心神,认认真真听着,时不时询问确认。

&ep;&ep;蒋毅方坐在上首,冷眼望着陈毅禾专注的模样,在心中默不作声地叹了口气。

&ep;&ep;蒋毅方不到而立就已入仕。论仕途而言,虽然不见平步青云,可仅凭自己寒门的背景,走到如今也算稳扎稳打。

&ep;&ep;在他眼中,陈毅禾并非什么贪官恶吏。在紘城的几年,他虽未能做出什么佳绩,却也没有捅出过篓子,勉强算得兢兢业业。

&ep;&ep;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