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可是他们一家却安分守己,并没有主动上门。

&ep;&ep;有关系近的人家,想起他们也是滨江霍家,上门来探问消息的,他们也都搪塞过去。

&ep;&ep;霍五早叫人盯着,心下甚是满意。

&ep;&ep;这家人不仅现任当家霍洪是个明白人,其子霍柏人品可让人敬重。

&ep;&ep;他十九岁,身上又有秀才功名,早该订下亲事。

&ep;&ep;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ep;&ep;他定亲的,就是滨江一士绅人家,是老一辈的姻亲。

&ep;&ep;两家都是耕读人家,算得上门当户对。

&ep;&ep;要不是他守兄长一年孝,已经迎娶。

&ep;&ep;不想待霍柏兄长病故,对方关注起霍家家产分配之事。

&ep;&ep;朝廷律法,家产是诸子均分。

&ep;&ep;可因为祖产、祖宅、祭田都不在分家之列,所以实际上多是以七三分的多。

&ep;&ep;嫡长子七成,其他嫡子分剩下三成;若是有庶子,按照嫡子的半份分;外室子血脉不明,不分。

&ep;&ep;霍家既是滨江老姓,霍洪还是举人,家底不薄。

&ep;&ep;按照那亲家的想法,霍家长子病逝,只剩下一个儿子,那是不是家产就不用分了?

&ep;&ep;毕竟这霍家老的老,小的小,顶梁柱就是霍柏。

&ep;&ep;两个没有成丁的侄子、侄女,归在叔父名下抚养长大就是。

&ep;&ep;他们怕日后扯皮,就想要在闺女进门前敲定此事。

&ep;&ep;他们很是理直气壮了,觉得是为姑爷做主。

&ep;&ep;等意思出来,霍洪还没有表态,霍柏就恼了。

&ep;&ep;就是对那未婚妻的人品,也质疑上了。

&ep;&ep;如此贪婪父母教养的女儿,会是什么心性?

&ep;&ep;人没进门就惦记家产,真娶进来以后还能有安生日子?

&ep;&ep;父亲日渐老迈,两个侄儿、侄女孩年幼,被欺负了怎么办?

&ep;&ep;与其闹到最后出妻,还不若不娶了。

&ep;&ep;霍柏倒是痛快,立时请了当初的媒人去退亲。

&ep;&ep;理由都是现成的,守兄孝,不敢耽误对方芳华。

&ep;&ep;那人家肯定不乐意,知晓霍家为先前的事情恼了,就说自己等得。

&ep;&ep;霍柏就说“长兄如父”,要守三年,将对方的嘴给堵上。

&ep;&ep;对方的闺女已经十六岁,总不敢真的拖到二十来岁去。

&ep;&ep;最后两家撕破脸,退了亲事。

&ep;&ep;只是对方也不甘心,族中子弟也多,不乏地痞无赖之流。

&ep;&ep;霍家这里,生出不少事端。

&ep;&ep;霍洪为了保全儿孙,正好老友来信,邀请他往金陵书院任教,他就举家迁到金陵。

&ep;&ep;霍五是性情中人,自是爱重霍柏的人品。

&ep;&ep;长辈这样的品格,剩下霍椿、霍瑞、霍珍姑侄几个看不出什么,可想来也差不到哪里去……

&ep;&ep;第203章退一步海阔天空

&ep;&ep;“柏兄弟去参加吏员考吧!”

&ep;&ep;霍五直接交代道。

&ep;&ep;之前霍洪在金陵书院教书,霍柏在那里读书,想的肯定是科举进身,光耀门楣。

&ep;&ep;如今……霍家人都造反了,就不用再提科举之事……

&ep;&ep;如今文官出缺的多,就算是知县还有几个没定。

&ep;&ep;只是有霍林前车之鉴在,霍五不想要揠苗助长。

&ep;&ep;秀才是秀才,就算学问有了,可为人处世上还稚嫩,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多。

&ep;&ep;对比霍林与李遥两个,就能看出来,会读书不一定代表会做官。

&ep;&ep;霍柏点头道:“小弟也正有此意!”

&ep;&ep;就算霍五不提,他也是要报名的。

&ep;&ep;否则落到外头,太尉府的命令,他们霍家人都不听,好像他们自家人打擂台似的。

&ep;&ep;一笔写不出两个霍家,他们与霍五的关系,不是想撇开就能撇不得开的。

&ep;&ep;他们父子也没有想着撇开,才会在霍五还只占了滨江一县时就选择认亲,而不是故作不知或疏远。

&ep;&ep;霍大伯看在眼中,笑着点头。

&ep;&ep;这一家的人品,他亦是敬佩。

&ep;&ep;他知晓滁州军中,不缺武将,文官却是稀缺。

&ep;&ep;之前霍五曾想要扶霍林起来,可霍林行事顾忌太多,缺少果断,带了几分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